文献综述及其撰写方法解析

文献综述是一篇规范的研究论文所必须的要素。何为文献综述呢?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和研究论文的文体。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全面、深入、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澳洲代写分享:

文献综述的目的是帮助读者确认该论文所研究的问题与以往同类或同领域论文相比较所具有的价值及在选题或研究内容与方法上是否具有创新性或新的进展。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后人总是踩在前人肩膀上的。因此,文献综述事实上就是在寻找和确认前人肩膀究竟在哪里的过程。在科学研究中,如果缺少全面系统的文献综述工作的话,该项研究很有可能只是踩在别人的腰上,甚或是没踩到前人任何部位即踩空了或者踩偏了。另一方面,文献综述也有助于编辑和审稿人迅速有效地对该项研究的价值予以判断。由此说,文献综述其实对提高投稿的命中率是有一定帮助作用的。

1.文献来源

文献来源是指你想阅读的文献从哪里来。对于专业研究者而言,毫无疑问,文献来自于专业出版物,主要包括期刊、图书以及部分报纸的理论版等。随着数字出版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数字期刊也逐渐成为文献的来源之一。但总体上,目前还是以纸质版的专业出版物的电子版为主要的文献来源。

大学和研究院所的科研工作者所在机构的图书馆一般都提供较为全面丰富的电子资源文献。最为常见的数据库包括中文和外文两种。

每一个数据库都有专属的特色,这些特色既有可能体现在学科或主题上,也有可能体现在文献年代上。科研工作者可以在图书馆的数据库介绍中了解和知晓不同数据库的文献特色,并在此基础上选择能够有效服务你当前研究领域或主题的特定数据库。

2.关键词和文献检索

有了数据库,仅仅表明你找到了蕴含你想要的文献的“矿山”,但具体的矿藏究竟在哪个具体位置,还需要进一步借助搜索工具来确定。在电子资源数据库中,一般都提供多种形式的检索方式,如“主题”“篇名”“关键词”“作者”“单位”,等等。任何一种检索方式都可以帮助你找到想要的文献或论文,究竟是用哪种检索方式,取决于你的检索需要或使用习惯。一般而言,“主题”和“关键词”是人们最常使用的检索方式,因为使用这两种检索方式可以搜索到尽可能多的与你研究领域或主题相关的论文。使用“关键词”检索方式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所检索到的论文“精准度”相对较高,因为每篇论文在发表时都标有关键词。像类似“作者”这样的检索方式的使用机会就很有限,除非我们事先就知道谁在该领域发表过论文,但往往很多时候我们是根本不知道的。为此,关键词的选择或确定就成为有效检索时必须要做好的一项工作。

何谓关键词?论文中的关键概念或术语、关键变量等就是关键词。在一篇论文中,一般会有3~5个关键词。我们在投稿时,杂志编辑一般会要求作者列出关键词。之所以这样做,其作用在于便于读者将来检索。由此看来,在投稿时,关键词很重要。如果关键词选择不当的话,将很有可能影响该论文将来的检索及引用率。那究竟该如何选择和确定关键词呢?

假如我们想研究新高考背景下的大学自主招生这个问题的话,哪些词是关键词呢?依据这个题目,关键词应该是:新高考、大学、自主招生。如果没有“新高考”这个关键词,你查到的文献可能就包含新高考政策出台之前的讨论大学自主招生的文献;如果没有“大学”这个关键词的话,你有可能会查阅到高中自主招生的文献;如果你没有“自主招生”而只是“招生”这个关键词的话,你有可能查阅到既包含自主招生也包含非自主招生的文献。由此看来,关键词的最大作用在于有效地给你所需要的文献划定了边界,以帮助你少阅读一些与主题关系不太密切的论文。

一个最简单的确定关键词的办法就是从论文的题目中析出。如《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型》这篇论文的关键词就是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当然,有时候也不能完全凭论文题目来确定,因为论文题目中可能只有一个重要概念或术语。以《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的几个关系》这篇论文为例,该论文题目中的重要概念只有一个——供给侧。尽管如此,“供给侧”这个词组还不能作为关键词,因为这个概念最初来自经济学领域而不是教育学领域。如果直接将其用作关键词的话,我们将会搜索到很多经济学领域的论文。于是,为了更加准确,我们应该将“教育供给侧”作为关键词。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关键词呢?从论文题目中能析出吗?有些作者或读者可能会将“改革”这个词作为关键词,这样做合适吗?不合适,因为这个词不是专门术语且用途过于广泛。你可以试一下,如果以“改革”为关键词来检索的话,会得到怎样的检索结果。针对这个题目,另外的关键词就需要从论文中去挖掘和提炼。这时候的原则就是尽量去寻找那些与“教育供给侧”这个关键词有紧密联系的概念,如“有效供给”“结构性改革”等。

限于时间和精力,我们往往不可能阅读所检索到的上千篇论文。那如何精选我们最需要的论文呢?以中文文献为例,为了节约时间并基于当前大部分院校的论文评价要求,建议读者优先查阅、下载和阅读那些被列入有一定影响力的引文索引库中的期刊,如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即使如此,你也可能会遇到上百篇论文,时间还是很有限,怎么办?这时候建议你依据你所研究的主题缩小论文发表的时间,如近五年之内或三年之内。一般而言,后续的研究总是覆盖并反映之前的研究成果的。

3.文献综述的文本特点

顾名思义,文献综述既要有综合地叙述,也要有评论。初学者往往注重或容易做到叙述,但不一定能够综合。与此同时,初学者往往很难评论。初学者或在读研究生们看完若干文献后经常觉得很苦恼,因为感觉文献中的观点都是正确的,似乎找不出已有文献的问题或不足。于是,他们就撰写不出恰当的或有说服力的评论。概括起来,文献综述的文本其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综合性

这是指要尽可能地把前人在某个研究领域的所有重要研究成果都要予以体现或呈现出来。切忌只是叙述或引用你认为正确、赞同或喜欢的观点,也切忌只是叙述或引用该领域某几个知名学者或某个学派的成果。当下有一种潜规则就是有些杂志社要求作者尽可能多地引用你欲投稿的某刊物上的论文,也有一些作者被要求要尽可能多地引用同一个研究机构其他同事的论文。有些时候,作者也会尽可能多地引用自己曾经发表过的论文。凡此种种,都与当前刊物或论文的评价规则有紧密关系。但是,这些做法都有可能会对综合性这一特点造成潜在的影响。

二是代表性

代表性事实上是在综合性基础上的筛选。综合性尽管要求要尽可能囊括所有研究成果,但一篇综述的容量有限,因此就涉及到如何选择的问题。代表性就是要求去选择那些能对后续研究产生持续影响或起推动作用的观点或看法。最典型的就是有一定的学派传承的那类成果。遗憾的是,在我国的教育学研究领域,可称之为学派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更多的时候,人们更喜欢对同一个教育现象冠以不同的名词或概念重复讨论并视为创新性研究。一个概念不断得到学者们认识和理解的深化,其内涵最终得到不断丰富;一个教育现象在不同时代或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得到不同学者的多种解释或归因,等等,这些研究就具有持续影响。

关于文献评论,最重要的并不是要求你忠诚地说赞成。恰恰相反,你应该指出该领域研究或研究成果的下一步研究空间在哪里。一般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和寻找。

一是概念的界定

某个概念可能在某作者当时撰文时是正确的,但随着时间推移以及人们理解的深人,概念本身的内涵或外延发生了变化。基于此,该作者文中建立在该概念基础上的判断和观点也随之有进一步研究或讨论的空间或必要。

二是自变量的变化

某论文实证研究发现,某教育现象Y在T年代主要受X1, X2和X3三个因素的影响。但现在到了T+5年代,有可能随着社会背景变化,其所受到的影响因素有增加或变化。这个假设就足以支持一项新的研究。与此同时,也就构成了文献评论的一个主要切人点。

三是样本局限

在教育类的实证研究中,即使再怎么完善或大型的抽样,总是存在着样本局限的某些缺陷。也就是说,总是存在着被遗漏的样本。而这恰恰就给了你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和机会。

四是研究方法或工具局限

尽管学者们之前普遍认为,某类特定的教育问题总是存在着某种相对而言较为恰当的研究方法,要么是质性研究,要么是量化研究。但现在随着教育现象复杂性的增加以及信息科技与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索并倾向于使用混合研究,即既使用质性也使用量化的研究方法来推动研究。由此,这就为我们创造和引出了难以估量的新课题或新命题。另外,研究工具如问卷、量表或试题等也会不断地得到改进或优化,这也会催生一批新的研究机会。

当然,能够帮助我们寻找下一步研究空间的人日或线索还有很多,这里并未穷尽。有时候,有些论文会在结尾时自己报告或指出该领域或该论文的不足或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或议题。例如,王祖林曾直接在其文章中指出了我国大学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定性研究方法居多,学理探究不足,有关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具体操作技术、评估与监控方法、规划效能评估、基础理论与典型案例研究不足,尤其是发展规划与组织结构变革相结合的研究有待开拓”。

4.文献综述的结构

这里所说的结构是指一篇文献综述的文本结构,即段落结构。一般而言,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样式。

1.年代序列式结构

这种结构就是指将某领域的研究成果按照一定的年代顺序由远及近依次叙述。这种结构与历史教科书或著作中很类似。在每一个年代或时期,撰写者还会尽可能地总结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并分析其与特定时代之间的关系。或者说,会尽可能寻找和挖掘不同历史时代的特定影响因素。诸如教育理念、教育政策的演变等议题,人们会经常使用这种结构来安排综述。在教育史领域的研究论文中,这种结构样式也被经常采用。

以柳靖和柳祯的《论职业教育价值观的擅变》一文为例,文章按年度顺序列举了职业教育价值观的六个发展阶段的擅变历程。文章的时间线索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中世纪,然后到18、19世纪,最后到达20世纪末、21世纪初这样一种序列式发展。

2.学派发展式结构

这种结构就是指将某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某些学派代表性学者的观点为主要脉络依次分别叙述。这其中,会有可能产生多种微样式。既有并列式的,即学派A, B, C, D相对独立的叙述;也有交叉式或分叉式的,即学派A中衍生出了学派B,或是学派A和学派B的结合中生成了学派C等。以王帅的《当代西方主流教育领导理论新进展》一文为例,其在文章中列举了六类当代西方主流教育领导理论。六类在时间上都同属于当代,但都是教育领导理论的主流代表。相互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而是相对独立而存在的。但是,作者经过总结发现了教育领导理论发展所存在三个方面的特征。

3.货架问题式结构

这种结构就是指将某领域的研究成果归为某几个问题或议题并加以详细叙述。在这种结构中,问题或议题之间并不是没有一点逻辑关系,但有时候这种逻辑关系却很微弱。换句话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同同姓家族的后代们之间的关系。由此,这类结构的综述在取材上就因人而异了。更多的时候,取材完全依赖于作者所关注的问题及其界限。以俞佳君的《以学习为中心的评价研究:理论与方‘法述评》一文为例,其把文章分为了概念内涵、逻辑基础、标准研究和方法研究四个部分。文章的四个部分其实只是作者研究需要,四个部分相互之间关系并没有任何显性的逻辑关系。如果你对该问题的其他方面感兴趣,你完全可以加人到你的研究之中。

上述不同结构并无优劣之分。究竟该采用哪种结构,事实上没有固定的原则或要求,这完全取决于你所研究的问题和文献的现状。

可是,没有分类原则也没有逻辑地将若干研究者的成果依次引用或叙述出来的这种文献综述样式是最不可取的,但却也是当前最常见的。这种做法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你为什么选取这些人的成果而不是那些人的成果?二是这些研究成果之间究竟有什么内在的关系呢?这种做法还有一个潜在风险就是会导致论文的查重率比较高。要知道,有些杂志或是研究机构对查重率都有一定的明文规定的。比较妥当的做法是,对于同一个议题,要依次表达出人们在该议题上的认识和变化过程。以辛涛等人的《教育测量理论新进展及发展趋势》一文为例,全文从理论和理论应用两个模块分别介绍了教育测量研究进展,在两个模块之下又分别介绍了多种理论的变化发展过程。

在语言上,最好的做法是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原作者的主要观点和主张,万不得已时才原句引用,如那些原作者提出的专门术语或概念等。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把若干作者的共同或相近认识或主张概括在一起。一句话,最好的综述在语言上是用自己的话讲别人的观点。

文献综述结构的背后其实还隐藏着语言的逻辑关系问题。逻辑关系是否清晰是评价一篇论文质量的最基本标准之一。逻辑关系既体现在段与段的关系中,也存在于同一段落内的句与句的关系中。当你读完某篇论文后,你是不是觉得该文观点很多,议题也不少,但你很难用几句话概括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或是你甚至不知道作者的论文到底在说什么(天哪!我怎么看不懂这篇论文?)。之所以如此,就是该论文的逻辑有问题了。

上述四个方面是撰写文献综述时必须要经历的,它实质上回答了文献“从哪里来”“如何寻找”“规范的文献应该是什么样子”等基本问题。当然,上述只是期望能够帮助初学者能对文献综述是什么以及怎么做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和感知。事实上,要撰写好一篇好的文献综述的话,还需要较长时间的练习和摸索。读过好的文献综述和撰写好的文献综述之间其实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尽管如此,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撰写一篇规范的甚或是好的文献综述在任何时候都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和“功夫”。